這是我前幾天在社群媒體上一則廣受認同(按讚數很多,但沒什麼回應)的貼文完整版:
以前講到「中華隊」最常聽到的就是「飲恨敗北」,背後的意思是「常常沒拿第一名」、「應該要拿第一名」、「第二名沒意義」、「沒第一名很恨」、「不服氣但只好吞下去」。
現在似乎比較少聽到了,這是比較健康的現象。輸沒什麼大不了,何況還是奧運這類菁英(真的菁英)雲集的大比賽,就算是第十名也是七十億人中的第十名,真的就是「有參加、有完賽」就很厲害了,哪有什麼好恨的。
當然要恨也是可以啦,只要對手沒吃藥、沒耍詐,公平競賽,真的就是自己吞下去就好;不要學某些國家、某些選手,不管輸贏都沒品、而且還沒品得理所當然。
因為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的職業運動,所以業餘運動會就是來玩的,只是因為大家都花了不少時間、資源,所以要認真一點玩;無論輸贏,只要玩到像日本人說的「已經沒有遺憾」就好了。
過去的政府、領導者、媒體、以及「意見領袖」都一直在塑造一種「大國」的形象與氣氛(「山川壯麗、物產豐隆、炎黃世冑、東亞稱雄」,這也剛好是《國旗歌》,也是《中華奧會會歌》曲調的原始歌詞)。
所以贏是必要的、也是理所當然的;選手肩負著政府的栽培、民眾的期待、大家繳的稅金、以及國家的面子,所以贏是應該的、輸是罪惡的,只要沒拿到金牌,差一分就是打一下。
「難道不是這樣嗎?」也有人這樣問。
但現實是,台灣就是個小國寡民的地方(這個形容詞沒有貶意,只是客觀上的事實);用大國的期待和大國的方法去培育運動員,原本就是走錯方向,至少是期待錯方向。
要產生優秀的世界級運動員,以下的幾個條件滿足越多,理論上機會就越大:
天分;
興趣;
苦練;
環境(例如高海拔、靠海邊、槍枝普及等等);
指導(前輩、教練、教育);
科學(營養、醫療、訓練方法、運動紀錄與分析等等)。
當然也有例外,那就是純粹的天才,不需要什麼條件就能嶄露頭角;但是:
天才雖然跟「小國寡民」無關,但是可遇不可求,無法「量產」(有人嘗試過,但要不是失敗、就是成為人類公敵);
世界這麼大,到處都可能有天才,跟國家種族無關,很少只會有你一個;
就算一樣是天才,有興趣、肯苦練,有機會得到經驗指導和科學培育的人,成就通常也會更高;而在現實世界中,這通常也代表著大量的金錢投資。
所以小則看個別的天才科學家、大則看諸如美國職棒之類的頂尖超人集團,多半不脫這些條件的結合。
回到台灣。因為不是大國,所以上述的這些條件難以和資源豐富的大國比較;任何一位有天分、肯苦練,而且有所成就的運動員,除了感謝他們自己和周遭人們的支持之外,都可以說是上天的恩賜。
而我認為,任何人(家人、企業、政府、協會)贊助培育他們,應該是抱著「培育」的態度,而不是期待必然回收的「投資」、也不是帶給國家怎麼樣的「榮譽」。
這並不是說榮譽不好、或是不要榮譽,而是運動員如果能在這樣的賽事中獲勝,代表著所有人的努力開花結果,運動員超越了自己、也超越了大多數其他人。
至於「榮譽」,只是附帶的獎品,而不是追求的唯一目標;如果要靠這樣的方式來展示國力,不如窮兵黷武還快一點。何況如果是用展示國力的角度參賽,那麼大多數的比賽都只會淪為大國資源的競技場。
所以我才會說,業餘運動的場合對參賽者、以及觀眾的心態來說,應該只是「有名次的遊樂場」,讓世界各地的同好們有機會一起開心的玩一場。
(雖然我對於經常搞得主辦國「民窮財盡」的現代奧運舉辦方式有點意見,不過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了。)
而我當然知道,從運動會本身,到運動員獲得的廠商贊助,以及國家投入的資源和回收等等,都是另外一場龐大的利益遊戲;那不是任何人說幾句話就能改變的事情,我也無法改變什麼。
我想說的是,從政府、運動員、一直到觀眾,至少在態度上可以用「欣賞」、「鼓勵」的方式來看比賽;獲得前面的名次大家開心鼓掌,沒能奪牌仍然是各國萬中選一、在運動場上成就自我的優秀子女,沒有什麼好「恨」、「怒」、「憾」的。
在這一點上,今年的台灣觀眾和運動員都做得很棒。
就算沒贏到獎牌,也贏到了友誼;而且這些友誼的影響力,會一直延續到場外很遠的地方。
說實在的,今年在東京奧運的奪牌數超過我的預期不少,這一點很了不起。但如果沒有也沒什麼關係,回家洗睡練練下次再來;只要想法對了、方法對了,下次就會進步。
至於像某些觀念奇怪的國家(說真的,台灣以前也是這樣,原因前面說過了),贏了理所當然(大國嘛),輸了咒別國對手、罵自家選手,在場上爆粗、指別人衣服顏色不對,一切只為了「面子」和「贏」,實在沒有必要。
就說了嘛,硬要展現國力、秀肌肉的話,去研究一下量產天才或是窮兵黷武可能比較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