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藝文界朋友在昨天的Facebook貼文上說:
近期幾家媒體的總編、主編或數位編輯陸續離任,有的轉為自由撰稿,有的則是另立門戶;發刊頻率從月刊,改為雙月或季刊發行的也差不多都改了。
不知道這些離任的主編們是因為媒體越來越難做,還是因為媒體越來越難做、因而逐漸偏離了原本的初衷,所以才離職的?
作為一個離開媒體產業、成為自由撰稿作者的先驅(自己說),我很難想像他們是因為「自己做/自立門戶比較好賺」才離職的;特別是在疫情期間,無論付費讀者、或是媒體廣告主都縮減預算的大環境下,要靠稿費賺錢真的很難。
當然也有例外,像是:
拿到投資創立新媒體,所以暫時沒有衣食之憂的;
已經跟有錢的媒體講好長期供稿,有稿費可以收的;
改行去寫一些跟原來不同的東西,可以靠行銷專案、或是影子寫書作者之類的工作賺錢的。
以純粹寫作來說,應該多半屬於第二類;也就是說,在離職之前(通常是)就已經講好、確認好收入來源,然後才毅然成為自由撰稿者。
或是說得明白一點,這年頭要成為自由作者、而又不虞收入中斷的,都必須跟至少一家願意付稿費的主流媒體掛好鉤,才能揮揮衣袖去做自己的雲彩。
聽完我這番說法,這位朋友答道:
很難,除非都是長期有待到一個位置跟能見度的。不然寫一篇(稿子),普通的媒體平台才願意給多少錢?
說得也是,包括我自己經營的小媒體在內,這年頭都是去約(要)稿子的,談錢就傷感情了;能主動給、長期給稿費的媒體,只能說十不得一。
這一點我很清楚,因為我自認長期一直都在寫作,質和量都不算差,但這些媒體並不喜歡,所以還是這麼窮。
「但是,那位洪教授的文章還是都有人要登啊。」
這也許就是激勵大家繼續自由寫作的目標和動力吧。(笑)
「十不得一」,聽來有點悲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