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起來一件事。
先前提過,我在1992年寫的論文,談的主題就是「遠距工作與廣域無線網路對企業組織的影響」。
除了企業組織相關的部分之外,當時有個小推論是說:如果未來因為廣域網路(就是後來說的3/4/5G)發達、因而遠距工作比例增加,那麼對道路和通勤運輸工具的依賴程度可能會降低,從而影響日後相關部份的都市規劃。
不過至少在台灣,現在大家因為疫情(但網路也算發達了)開始在家工作之後,汽車對於市區道路的需求確實減少了;但卻多出了一個當時沒想到的因素:網購物流與餐點外送。
前幾天跟朋友聊到,疫情期間很多行業蕭條,但路上快遞和送餐的車子反而越來越多,生意甚至曾經好到塞車;除了因為生活因素,把跑外送當作過渡時間工作的人變多之外,就是大家因為不太出門,所以許多民生消費都更加依賴外送服務。
而且在許多原本不太使用外送的人,因為疫情而「不得不」嚐到方便的甜頭之後,即使以後生活恢復正常,對於外送的需求可能也只會有增無減。
不過我的論文預測不準,還是有些藉口的。當時在美國,也還沒有大規模的外送服務,多數中產階級的通勤方式就是市區搭地鐵、郊區開車走高速公路到公司;一旦在家工作,就變成一週開車上一兩次超市大採購、偶爾從附近pizza店叫外送的阿宅。
所以,當大家都不上班時,首先路上車子會變少、高速公路網的利用率更低,上下班時間搭地鐵的人也會變少。雖然餐點外送還是有,但僅限於個別商店自己提供短距離服務,而且美國也幾乎看不到台灣的滿街摩托車。
回頭來看,如果在家工作某種程度上成為常態,是不是就有可能改變未來的運輸系統、甚至都市規劃?
不過在這方面,到了2021年看起來是比較沒那麼大差異了。以台北而言,原本便利靈活(而且自備「社交距離」)的機車不會減少、而且跑外送的比例還可能變高;雖然私家車的比例可能會減少,但多少會有1992年時還不存在的共享車輛遞補。
當然整體來說,疫情多少還是會影響道路運輸的使用方式,但還不到會改變都市規劃的程度;然而另一個角度來看,因為疫情帶來的工作型態改變,很可能會在疫情結束之後仍然保留一部分下來,在未來的兩三年間逐漸造成企業型態的質變。
長遠來說,這樣又會對運輸系統、都市規劃、以及企業組織有什麼影響嗎?
我還不知道答案,但相信是有的,只是程度問題、以及什麼時候看到改變而已(政府總不會因為路上車子變少,就馬上把路炸掉一些吧)。而且以美國和台灣來比較,無論生活、交通、或是企業運作的方式,都仍然有些基礎上的差異,很難一概而論。
但我相信,經過這段時間的調適,全世界的人們應該都已經比疫情之前更準備好擁抱這些改變了吧。
這麼一來,我的「在家工作社會學」又要重修了。
F大叔你好,我是來自Matters平台而訂閱你的讀者(平台內名稱是【漫閱讀】,我使用一樣的頭像照片)
從我訂閱電子報至今已經收到3封電子報了,我很喜歡你的文字,感覺這跟你在Matters平台上發表的文章很不一樣(平常的文章較偏實用性)。
很冒昧的留言給你是因為我近期想要發表一篇跟電子報有關的文章,我能直接在文章內推介你的電子報嗎? (放上你的電子報連結)
如果可以的話,不知道是否也能在Matters 文章內 @你的ID呢?
如果你覺得不妥或是會被打擾的話,我就不會提及也不會@
最後,真的非常謝謝你的電子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