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談一次「decent」
兩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,談人可以開玩笑、可以黑色嘲弄,甚至可以尖銳、可以刻薄,但必須有一條難以明確定義的界線,叫做「decent」(有品)。因為這一點反映的、定義的並不是你嘲弄的對象,而是你自己。
最近又有表演者因為表演內容涉及「不當玩笑」,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。
(上面這張圖跟事件有關,但我在這邊不打算討論個別事件或個人。)
表演的「有品」
關於表演時(包括公開場合的言論和著作等等)的「開玩笑」或「揭露隱私」尺度,我的想法是這樣的:
言論在合法(這個可以訂很寬)的範圍之內,確實是可以接近「百無禁忌」;而法律也確實很難畫出一條固定的絕對界線,規定哪些事情可以講、哪些一定不能講。
只能說,表演者或內容作者在這一點以上,就只是「萬一被告、被炎上了再說」,以及「結果自己負責」了。
我在兩年前寫過一篇文章,講幾乎同樣的事情:
簡單的說,那條線每個表演者要自己畫,而基本原則就是「decency」(中文勉強可以翻成「有品」)。某人說了什麼怪事,我或許不能拿他怎麼樣、也沒有立場去告,但我就會知道這個人受的教育可能沒教過他「做人要decent」這件事情。
寫到這邊,剛好看到一篇陳曉唯的貼文,其中一段話說到:
某些喜劇電影這套章法與「狠勁」的背後,存有更多是對於人性的「善意」。他們的電影是以「惡意」為表象,以「善意」為內裡……。
而我在前面連結的文章中也寫過:
作為演員,尤其是經常必須探索界線、或是嘲諷世事的喜劇演員,或許有時候會需要拿刀去割開傷口,但這一刀下去,後面跟的一定是讓傷口癒合得更好的藥,而不是嘲諷噴出來的血為什麼那麼髒。
是一樣的道理。
企業的「有品」
上一篇講到表演者decency的事情,其實另外一條新聞在我看來,也可以扯上關係。
小米冰箱上的螢幕,在不使用時會自動推播廣告。這件事情有兩個問題:
不尊重使用者的意願與感受;
以使用者的電力和頻寬成本來幫廠商自己賺廣告費。
一家企業文化比較decent的公司,不會在產品上設計這樣的功能;即使有,也會大略是這樣的過程:
把廣告功能設計進去,但會在消費者購買前事先明顯告知(至少「不明顯的告知」);
開機時預設有廣告,但會給顧客永久關閉的選項;
用各種優惠和便利,來說服顧客不要關掉廣告,讓願意接受的顧客、廠商、廣告主三贏。
但中國產品一來因為企業文化普遍的「狼性」、以及社會形態的關係,雖然不是每家公司、所有產品都「不decent」,但即使有這種狀況,也不令人意外就是了。
反正就先硬幹,有人抗議(而且夠大咖、聲量夠高)再說;如果沒有人抗議、或是聲量小到不必處理,就算是賺到了。
同樣的道理,套用在商品廣告顯示、網路設備後門、為了國慶直接幫你換手機桌布(前兩天的新聞)、公共場所臉部監控等等,都是一樣的道理;只是有些這類行為只是「偷跑」(通常是你不看使用協議就按「OK」,但是不按就不能用)、有些是藉由公權力執行,有些則是雖然表面上不犯法,但先佔你便宜就是。
有些比較decent的中國公司(還有某些其他國家的公司,for that matter),會用「海外decent版」和「國內版」產品來做一些區別,也還算是良心未泯。
「狼性」和「有品」兩件事往往是對立的(不是不能並存,但能做到的人很少),而在有狼性的人先佔便宜、而且社會也無聲容忍的情況下,誰先講有品誰吃虧;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沒品的產品、沒品的做生意方式、以及沒品的廣告訴求或行銷策略,反正「你的底線不是我的底線」。
而這些跟技術、功能、造型是相對無關的,但跟你取得的價位、日後遭受的待遇,以及無意中被自己出賣的時間、心力、隱私就有很大的關係。
不是說中國產品都不decent,而是在企業在中國可以不decent(甚至更容易成功);所以某些類型的產品我不會買中國品牌、某些中國品牌的產品我也永遠不會買。
當然,我的底線不是你的底線;我能做的溫柔,就只是祝你用得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