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歡這張照片代表的電腦生活風格
或許廣義的各種電腦已經是我們的生活重心,但它並不一定要是一個空間的視覺重心。在Apple早期的「小Mac」之前,很少有電腦做到這一點;但因為應用方式的改變,Apple也短暫偏離了這個哲學,不過,它又回來了。
這張照片我最喜歡的地方,在於那兩台電腦的擺放方式。
我也是圖中這種早期Mac的用戶(只是當時買不起兩台)。它最大的特點之一,在於整機還不到當時流行的PC螢幕大,所以很方便到處塞。當時並不覺得9吋螢幕小;直到大約1990年左右,拿來做報紙排版都是沒問題的。
它「比PC螢幕小」的概念,並不像現在的「小」是著重在「零組件微型化」的技術進步;事實上,純就硬體而言,早期Mac跟PC相較也沒有那麼明顯的進步。但Mac的小代表著兩個過去沒有的設計觀念:
有更多的放置彈性:因為小、而且沒有分成主機箱和(巨大的)映像管螢幕兩件,所以可以像圖中這樣,塞在書架裡面、或是其他不太可能放PC的地方,例如廚房。如果空間、預算足夠,不妨放個兩三台也不礙眼。
它不一定要是桌上的主角:因為有更大的放置彈性、更多的放置可能,所以它不一定要佔據書房正中央的大桌面,也可以是整個陳設(以及日常使用環境設定)中的配角,只要能扮演該有的功能(例如「虛擬百科全書」或「個人資訊終端」)就行了。
我在轉向早期Mac之前,已經用了好幾年的個人電腦,所以當時這台「小」電腦在這兩點使用觀念上給了我很大的震撼,從此也就回不去了。
前面提到過,1990年前後是個轉折點。那段時間,Apple推出了能同時顯示1,677萬色(同時期只有少數PC能達到4,096色)的Mac II電腦、14吋以上的「大型」螢幕也陸續開始出現(只要你買得起。當時看到19吋螢幕就已經覺得是神蹟)。
搭配大螢幕的Mac II,拿來做排版和早期的Photoshop也只能說是「神器」。所以我在當Apple業務員的時代(也正是1990年前後),賣過很多主機(記憶體加到16M)一台二三十萬、搭配19吋或21吋彩色螢幕也二十幾萬(窮一點的話可以買19吋灰階螢幕十幾萬,也很好用),整套加上軟體、雷射印表機、字型硬碟之後,整套接近百萬之譜的組合。
無論9吋螢幕的小Mac再怎麼好用、設計哲學再怎麼有趣,但碰到電腦專業排版市場爆發這樣的應用方向,也同樣是回不去了。
所以,雖然Apple在1990年代仍然有「彩色版小Mac」產品,但因為已經抵擋不住潮流的改變,所以只好黯然退場;一直要到1999年,以同樣概念重新設計、但已經不小的第一代iMac才捲土重來、大獲成功。
回到一開始那張照片。
我很喜歡這張照片中的電腦「埋在書堆裡」的放置方式、也喜歡這種方式所代表的生活風格。雖然因為工作需要、以及有點年紀之後的視力衰退,目前已經用32吋4K螢幕作為主力,所以已經「埋」不進去了。
但幸好Apple有一款繼承了這種生活風格的產品,螢幕雖然比當年的小Mac更大、顏色更多,但是更輕、更小、更好塞、而且更容易移動;而我也希望它能繼續進化到讓我不需要再被32吋螢幕綁住。
這個產品叫做iPad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