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大叔的日常通信

Share this post

關於「抗拒過度成長的勇氣」

abei.club

關於「抗拒過度成長的勇氣」

而如果業主只會要求不斷增加功能,而不理解使用體驗和系統流程會因此有所變化、甚至劣化,那就可以從這邊看出他們對於這個問題的認知程度、甚至是他們的企業文化了。

傅瑞德
Sep 18, 2022
6
1
Share this post

關於「抗拒過度成長的勇氣」

abei.club

剛好拿到Seth Godin先生的這篇授權短文,於是就順手翻譯好發出了。

吐納商業評論 | Tuna Business Review
抗拒過度成長的勇氣/Seth Godin
相較於提供給用戶的效益,在系統中增加一項功能的成本相對不高; 系統加上了某項新功能之後,通常就永遠不會被拿掉了; 但加進新功能到某個程度之後,系統就會開始出問題、甚至「整組壞掉」。 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軟體,也可以套用在餐廳菜單、汽車儀錶板、或是家長選擇暑假夏令營時間之類的地方。總而言之,只要設計者經常會覺得「多一個選項也無傷大雅」、或是「這樣我比較省事」的地方,大概就是了。 曾經有一段時間,Yahoo的首頁上有多達183個連結,但搜尋流量卻被只有兩個連結的Google整碗端走。 現在,我只要正確的順序、按了夠多的按鈕,手機上的app還可以用來打開車子的行李廂門哩。…
Read more
4 months ago · Seth Godin and 傅瑞德

這篇講的道理其實很淺顯,但往往就是做不到。

雖然文中舉的例子是Yahoo,但包括Windows和macOS在內的主流系統也是一樣;只是但我私心覺得Apple是有在努力(看最近改版的OS就知道),而Windows是已經不知膨脹到哪裡去了。

此外,一些像是政府網站或服務app,也是在業主「喜歡/需要/沒事不要大改」的前提之下,一直疊床架屋上去,直到整個介面崩潰為止;或許有些介面設計師會意識到這一點,但還是無力抗拒「多就是好」和無感業主的要求。

其實這已經不只是「UI/UX設計」的問題,而是已經到了企業經營哲學的層面(看文中講Yahoo和Google的例子就知道了);而如果業主只會要求不斷增加功能,而不理解使用體驗和系統流程會因此有所變化、甚至劣化,那就可以從這邊看出他們對於這個問題的認知程度、甚至是他們的企業文化了。

我相信,你可以在手邊的app或常用的網站上看到一堆這種現象。而我想到的另外一個例子,則是近年汽車儀錶板的觸控螢幕與實體按鈕之爭。

這兩者各有好處,觸控螢幕看起來比較炫、而且可以透過軟體容納「更多的功能」(!);而實體按鈕則比較容易找到位置和操作(特別在行駛中、或是在寒冷地帶戴手套時),眼睛比較不需要離開路面。

實體按鈕的缺點,在於佔據較多空間、結構比較複雜,而且資訊回饋能力有限。

但觸控螢幕的缺點之一,就在於它太容易塞進新功能,所以介面可能越來越複雜、或是選項的層級越來越深,很難在行駛中操作;而且萬一故障,可能會導致整輛車的大多數功能無法使用。

所以,這兩者沒有絕對的優劣、適當的混搭使用也會是解法之一;但另外一個方向,則是不能在同一個介面之下,為了方便和省錢無限膨脹功能,而且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全盤思考更新。

或者再回過頭問,在Yahoo首頁獨領風騷的時代,要有怎麼樣的企業文化和膽量,才敢推出只有兩個連結的Google首頁?

後來的故事,大家就都知道了。

(奇怪,感想文已經寫得比引文還長了;我也要檢討不能讓寫的字過度膨脹。 :D)

1
Share this post

關於「抗拒過度成長的勇氣」

abei.club
Previous
Next
1 Comment
Anderson
Nov 5, 2022

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!

Expand full comment
ReplyCollapse
TopNewCommunity

No posts

Ready for more?

© 2023 傅瑞德 | Fred Jame
Privacy ∙ Terms ∙ Collection notice
Start WritingGet the app
Substack is the home for great writ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