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心啦,我會繼續寫到掛。
差不多剛好是最近三年吧,因為年齡、能力、工作性質和環境、以及對於經營媒體和品牌的觀念都有所改變,所以對於自己的編輯、研究、以及寫作方式也有了一些不同的思考,接下來也可能會做些改變。
TL;DR
因為種種最近的和歷史的原因,今年我的寫作和電子報經營方式會有些改變。
(提醒:本文冗長繁雜,只是在紀錄和回顧我自己的一段寫作歷史、以及思考未來的改變方向。對這個話題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跳過。)
本文開始
看到朋友Manny Li在Facebook上寫創立《曼報》電子報三週年感想;而因為我今天真的很巧合的,也在想類似的事情,所以剛好借來當個引子。
(強調一下:以下任何揭露或敘述都沒有跟他人一較長短的意思,純粹是我自己的回顧、想法、甚至偏見。)
「多管管自己就好」
也差不多剛好是最近三年吧,因為年齡、能力、工作性質和環境、以及對於經營媒體和品牌的觀念都有所改變,所以對於自己的編輯、研究、以及寫作方式也有了一些不同的思考。
之所以把Manny拖來當對照組,是因為我們同時在做有點類似、但又不太一樣的事情:同樣做電子報、同樣寫產業相關話題;不太一樣的則是他寫的(在我看來)比較像是產業觀察報告,我寫的則比較是兼具評論與分析的評論分析。
雖然他比我年輕很多,但見識更廣、正在生涯的起飛階段,在未來幾年的路上有更多的學習和發表機會;而我則是已經步入職業生涯的後期,覺得人生中可以有更多比「關注產業」更重要、更有趣的事情,簡單的說,就是「多管管自己就好」。
然而東寫西寫30年到現在,要讓「寫」這件事情從生活中消失,是不太可能的事情,只能從心態和作法上去調整;而說到調整,則又得從幾年前開始說起。
不寫的還是不寫
大約七八年前,我有了個「創立自己的媒體、做一點正經事」的念頭。在那之前,我多半是幫其他媒體、或是企業客戶寫;雖然也寫了幾百萬字在個人網站上,但並不自認是媒體,更早之前也還沒有「自媒體」的觀念。
於是公司成立了,也創立了四個算蠻受歡迎的網站,但不久之後就因為內賊背叛而結束;而為了服務讀者、也為了願意繼續與我合作的作者們,我將其中的主要網站改名延續下來,成為現在我四份電子報之一的《
》。在《吐納》的前身時期,我們有幾個基本的編輯原則,例如必須「至少80%的文章在一年後還有參考價值」、評論性質以外的文章最好「有料、有趣、有梗」(後來再加上「有用」)等等;而也因為這些原則,延伸出了我們的「不寫」方向:
不寫報導性文章(例如「iPhone 15下個月即將推出」):因為這個屬於「一年後沒有參考價值」的內容;
不寫臆測性文章(例如「iPhone 15據傳有8個攝影鏡頭):這種文章太容易泡製,而且即使準,一年後也沒有價值,不準就更不用說了;
不寫大雜燴文章(沒有觀點或參考價值的「綜合外電報導」,例如「外媒傳iPhone 15將漲價,網:賺很大」):這類文章經常是東抄一點、西抄一點外電,有些報導、有些臆測,沒有結論、也沒有分析;等而下之的就是所謂「搬運工」,直接拷貝往往也是盜翻、而且品質不佳的中國文章。這類文章很多不需要一年,在發表當時就沒有參考價值。
如果在近年的數位媒體圈待過,就會知道很多讀者就是喜歡看這幾類文章,而且這類文章很容易生;多生就會有流量、有流量就會有廣告或業配。
在商言商,總之就是靠流量賣錢,只要不侵權不犯法,沒有什麼好批評的,只是我們自己不做而已。當時想做的、而且可以成為生意的,是其他的方向,但在這邊就按下不表了。
2017重新啟動
回到《吐納》。2017年底改名重啟的時候,因為沒有錢付稿費(其實現在也是;前身時代是無論原創或轉載都付稿費的,只是兩者高低不同),所以作者少了很多,都是靠幾位合作作者支持至今,特別是程天縱老師(之後細表)。
而因為前面的「不寫」原則沒變,所以不在意流量、更不用談廣告業配;也因為如此,在我獨力經營之下一開始就沒有想當生意做,只是服務一直關注的忠實讀者、並且用(我自認為啦)高品質的編輯來報答作者群。
後期轉換平台之後,開始有付費訂閱上鎖文章的機制;我自己是將付費訂閱當作對《吐納》持續營運的贊助,而不是「付費才能看內容」的圍牆。
所以長期訂戶都知道,即使是免費訂戶,也可以收到包含「付費限定」全文的email電子報;只有網站版上鎖,讓「回網站查閱舊文」變成付費訂戶的一點小小特權。
但無論是付費或免費訂戶,在此都還是請讓我致上謝意。
這兩年的改變
但近一兩年來,因為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型態改變(其中之一講白了就是疫情影響生意,要花更多時間工作賺錢,相信這段時間大家也都很辛苦)、以及作者們逐漸改變寫作習慣,越來越少寫評論分析長文,所以符合《吐納》品質和題材需求的文章也越來越難找。
(我的審稿是很嚴的,被退過最多稿的作者就是我自己。)
如果您是長期讀者,可能會發現這一兩年有時會出現「斷稿」一整個月之類的狀況發生;往好處想是「寧缺勿濫」,但終究還是會有些覺得對不起付費訂戶,這時候其實心理壓力還蠻大的。
而讀者可能也會發現,我自己這兩年比較多量的寫作是偏向「行銷長帶徒弟」類型的《
》;其中雖然有些相關文章我會轉給《吐納》訂戶參考,但究竟不是「商業評論」文章,老是轉文過去有點打混的嫌疑,也不見得是訂戶希望看到的。退與進
而最近發生的一些事,也影響了《吐納》的持續。前面提到的前中國HP總裁、富士康集團副總裁程天縱先生,除了是我的老師以外,也是《吐納》持續最久、產量最高、品質最頂尖的作者。
當年因為我對程老師的敬重、以及程老師對我解讀和編輯他作品的能力肯定,讓我們至今合作了七年、文章集結在商周出版了六本書(第七本製作中)。
而相關的事情之一,是原本已經退休的程老師因故接任了某上市公司的董事長。因為這個重要職位的工作考量,程老師可能會明顯減少寫作的產量和頻率;而我當然不能、也不會為了文章這種相對小事向將要日理萬機的程老師催稿。
代表字就是「缺」
所以基於以上這些原因(因為「不寫原則」和「作者轉型」而缺稿、我自己和程老師的淡出原本生活或寫作型態等等),相較於Manny憑一己之力就做得非常好的《曼報》(《吐納》也借過他的好文章),或許我也該思考如何讓《吐納》在新的一年之中轉變成對大家都好的樣子了。
而這個答案絕對不會是單純的「我不寫了」或「不做了」。要我不寫、不做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,所以是如何在繼續寫、繼續做的前提下,可以如前面所說的「讓我多管管自己的事」,同時將錢錢(包括贊助者和我自己的心力投注,廣告業配就算了)變成大家還會喜歡的樣子。
所以目前已知比較可能實作的方向會是:
從「小編我服務各位作者」轉變成就像Manny一樣「以我自己寫為主」,不需要為了麻煩其他作者操心;
如果有程老師、其他長期合作作者、或是國外作者的授權文章來稿,就是「客座」,小編我繼續為各位服務,但稿量就佛系看待;
但也因為如此,主要的寫作方向會轉向我自己比較熟悉、也有能力評論的題材;
還是會繼續尋求贊助(歡迎來贊助),但也同樣盡量降低全文閱讀的門檻;
前面提到的《吐納》和《行銷塾》兩份電子報會做某種程度的整合。
空出來的時間,我會用來多寫一些自己想寫的東西,然後想辦法偷渡進新的電子報。
結語
在這些改變之下,或許我可以有更多時間做更有趣的事情(例如去台中吃燒肉、或是寫寫毛筆字之類),也維持更集中的文章方向和更穩定的發表頻率(希望啦)。
最重要的是,對得起自己一直以來「多寫有料作品、少寫垃圾廢文」的初心,也對得起支持我和電子報的讀者們;同時,也對得起已經寫了30年、上千萬字,但覺得有點累、寧可玩貓也懶得再追產業新聞、已經有點跟不上時代、也快跟不上年輕人的自己。
辛苦了(自己拍拍肩膀)。
但我還是會一路寫到掛的啦,大家放心。
最後要謝謝Manny Li,你的努力是大家看得到的;我或許比你早起步一些,但作為一個產業作者,你跑得比我更快更遠,被你超車(如果一定要這樣硬攀關係的話)是我的榮幸。
大大,我稍後會貼一篇文章,裡面有拿你和「曼報三週年」的文章當作引子;先跟你打聲招呼,不要覺得被我消費了。XDD
我有這樣先跟Manny大大報備過了。(笑)
對這篇講的事情、或是對我有什麼想法或感言嗎?歡迎留話告訴我。
補記
前面寫完之後放了一晚,早上發現Manny再寫了一篇絕佳的「三週年心得補充文」;而其中這一段的見識,應該是無意、但徹底擊中了我對於寫文章原則的老派偏執:
對我而言,評論/分析就只是「爽文」,沒有更多也沒有更少。爽點來自資訊的堆疊與邏輯的展演,尤其是後者。我心目中最好的評論與分析通常禁不起未來事實的檢驗,但這都無損閱讀的爽感。
大大,你是對的;看完這一段,被你超越(又來了)我就更放心了。
加油。我寫作也和你們看齊。
謝謝分享,在不同的地方有各種收穫!
很喜歡這種紀錄不同轉折的文字,日常、真誠、溫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