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段影片想展示的是現在的機器人手臂技術、速度、力量、精準度、甚至AI等等。可以做到這種程度,表示更簡單的任何類似工作都應該難不倒它;既然這麼好用,以後能讓它代勞的事情就更多了,這是好事。
(揭露一下:我現在的顧問工作就在機器人相關產業,所以略懂目前的技術和市場狀態;也因為如此,以下的說法並不是在否定機器人,只是一些關於人與機器之間的思考。)
但是想像一下,如果以後的棒球賽都由人形機器人出賽,投手的每一球都是完美的直球、滑球、伸卡球、變速球,球速隨便催一下都170公里以上;技術上沒問題吧?很棒。
而不管投來的球多完美,打擊手揮出去的每一球也都是可以精準預測落點、射程隨便都1000m的特大號全壘打;技術上沒問題吧?很棒。
但是這樣一來,野手和壘手其實都不需要了,第二到九棒也都不需要了,每一場比賽的比數都是10000:10000作收、甚至第一局根本打不完,這樣球賽還會好看嗎?
10000:10000的「完美」棒球是做得到的:但有時候完美並不是重點、甚至不是我們要的;藝術和感動還是來自人與事的缺憾、和各種不可預知的變數。
當然,工業生產和藝術(運動比賽也算是一種藝術吧)是兩回事;前者要求絕對的精準和一致,後者的精髓則在於來自純熟巧妙的技藝、但不會每次都完全相同的結果。
然而,「可以用參數調校」是機器的強項。如果將「缺憾」和「變數」量化、變成隨機出現的系統參數,讓機器偶爾也會失誤、偶爾會打出軟弱滾地球、偶爾也會砸中打擊手(還會脫帽道歉),是不是球賽就會變好看了呢?
如果讓機器畫的圖偶爾也會手抖、寫的文章「不小心」也會有錯別字,這樣會不會讓作品變好看、甚至更有人味呢?
從觀眾的角度來說,我不反對這樣的機器作品,只要大多數的消費者願意埋單、球賽沒有被系統操控、作品看起來賞心悅目就行;只是,以後擁有這些技藝的人,恐怕就越來越少了。
不過從手藝人的角度來說,不管機器再怎麼進步,我還是喜歡能自己動手的就自己動手,即使結果再怎麼不完美。
致讀者
最近幾個月,我因為往來於台北和宜蘭三星之間監工和準備搬家,所以比較少寫文章。等預定七月中搬完並安頓好之後,就會恢復正常。
另外,我投資的三星民宿「五分醒」已經開始營運,歡迎大家出遊時參考。 😄
让我想到两个方面,一个是比赛的观赏性,一个是运动员的专业性。
人类在追求极致专业的过程中,做不到完美,体育比赛就有了观赏性。